在中國地質博物館新館內陳列的眾多奇石中,有一塊並不起眼的大石頭
它就是赫赫有名的“慈禧和田玉”。
早在中國地質博物館還位於羊肉胡同時,“慈禧和田玉”就高高地矗立在大門的進口處
成為地質博物館唯一的“鎮館之寶”。
“慈禧和田玉”材質為和田青玉。
和田青玉在和田玉中硬度最高,玉質細膩溫潤、玉色深重且純正一致,整體呈現剛勁之氣,寓意基業長青
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國璽的主要選材。代表清王朝最高皇權的清二十五方寶璽中,有13枚都是青玉玉璽
所以和田青玉是名副其實的“帝王之玉”。和田青玉不僅受歷代帝王喜歡
就連統治大清國近47年的“聖母皇太后”慈禧也視它為摯愛,據說慈禧對和田青玉的喜愛已達顛狂的程度。
慈禧下旨尋青玉製作棺材
慈禧太后一輩子飽受內憂外患,兩次被迫離開京城逃命他鄉。
到了1905年,她好不容易捱過了七十壽辰,知道時日無多,就像千古帝王彌留時的想法一樣,
打算找一個自己能夠在萬年後也能永遠安身的大玉棺。或許是喜歡緬甸綠色翡翠的緣故,
慈禧也瘋狂喜歡上了新疆出產的和田青玉。於是,這個尋玉的任務就落到了新疆官吏的頭上。
但是,和田地區玉龍喀什河中的籽料塊頭通常較小,無法滿足制棺的要求,所以只能到產玉的崑崙山上去尋找。
巧遇“超級巨無霸”
製作完整的玉棺需要非常大塊的玉材,
即便是在被譽為“群玉之山”的崑崙山上想找到符合要求的玉材也絕非易事。
好在匠人們踏破鐵鞋,終於找到了這樣一塊龐大的和田玉山料,
它長約三米,寬約二米,厚約一米,足足有二十來噸重。
眾所周知,乾隆和田青玉《大禹治水圖》是中國古玉器中的“巨無霸”,才重約五噸。
當年,玉工將這樣一塊玉料從新疆和田密勒塔山完整地運到北京就花了至少三年時間。
▲ 乾隆時期《大禹治水圖》
玉料未到京城慈禧就已駕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玉料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被折騰到了山下,
又好不容易運到千里之外的新疆庫車縣的時候,
噩耗突然從京城傳來——慈禧太后於1908年11月15日在中海儀鑾殿駕崩了!
葬禮近在眼前,玉棺這“遠水”根本解不了“近渴”,玉棺工程也只好作罷了。
玉工解放竟砸玉洩憤
慈禧駕崩,這對於運玉工人來說可是個天大的喜訊,
尋玉、搬運的艱辛讓他們恨透了這個窮奢極侈、大權獨攬的老太后。
出於填膺的義憤和出離的憎恨,運玉工人把怒火發洩在了這塊大玉身上,竟然鬼使神差般地把大玉給砸碎了!
我們知道,軟玉的韌性是自然界天然產出材料中最高的(除黑金剛石外),
堅韌到天下無敵的地步,這可不是幾錘子就能砸碎的。
估計,大玉之所以被砸碎,也許是這塊重達20噸的和田玉本來就發育了幾條大惡綹(裂隙)的緣故,
而並非運玉工人的力氣大。不管怎麼說,反正玉棺工程終止了,大玉也被就地砸碎了。
可以想像,那些小塊的、中塊的玉料或被老百姓搬走了,
或被扔到河裡去了,最後僅剩兩件搬不動的大玉料留了下來。
中央特批“慈禧和田玉”成文物
這兩件剩下的玉料歷經清政府倒台、民國戰亂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直在半個世紀之後才被庫車縣政府移入縣委大院,
作為文物保護起來。 1965年,經由中國地質博物館胡承志先生協商,
新疆庫車縣政府將其中較大的一塊作為禮物贈送給了中國地質博物館,
成為這裡的“鎮館之寶”。另一塊略小的,則贈給了新疆地礦局。
▲ 中國地質博物館館藏的“慈禧和田玉”
========以上內容節錄網路========
留言列表